inode

3 minute read

inode 是什么

理解 inode,要从文件储存说起。文件储存在硬盘上,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”扇区”(Sector)。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(相当于0.5KB)。

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,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,这样效率太低,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,即一次性读取一个”块”(block)。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”块”,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。”块”的大小,最常见的是4KB,即连续八个 sector 组成一个 block。

文件数据都储存在”块”中,那么很显然,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,比如文件的创建者、文件的创建日期、文件的大小等等。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 inode,中文译名为”索引节点“。

每一个文件都有对应的 inode,里面包含了与该文件有关的一些信息。

inode 的内容

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,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:

  • 文件的字节数
  • 文件拥有者的 User ID
  • 文件的 Group ID
  • 文件的读、写、执行权限
  • 文件的时间戳,共三个:ctime 指 inode 上一次变动的时间,mtime 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,atime 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。
  • 链接数,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 inode
  • 文件数据 block 的位置

可以用 stat 命令,查看某个文件的 inode 信息:

$ stat config.development.json
  File: config.development.json
  Size: 443       	Blocks: 8          IO Block: 4096   regular file
Device: fd01h/64769d	Inode: 1181962     Links: 1
Access: (0664/-rw-rw-r--)  Uid: ( 1000/    aluo)   Gid: ( 1000/    aluo)
Access: 2018-03-15 16:46:56.269161659 +0800
Modify: 2018-03-08 11:43:45.616793389 +0800
Change: 2018-03-08 11:43:45.616793389 +0800
 Birth: 2018-03-08 11:03:31.230746498 +0800

总之,除了文件名以外的所有文件信息,都存在 inode 之中。至于为什么没有文件名,下文会有详细解释。

inode 的大小

inode 也会消耗硬盘空间,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,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。一个是数据区,存放文件数据;另一个是 inode 区(inode table),存放 inode 所包含的信息。

每个 inode 节点的大小,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。inode 节点的总数,在格式化时就给定,一般是每1KB 或每2KB 就设置一个 inode。假定在一块1GB 的硬盘中,每个 inode 节点的大小为128字节,每1KB 就设置一个 inode,那么 inode table 的大小就会达到128MB,占整块硬盘的12.8%。

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 inode 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,可以使用 df 命令。

$ df -i
Filesystem      Inodes  IUsed   IFree IUse% Mounted on
devtmpfs        228781    312  228469    1% /dev
tmpfs           232608      7  232601    1% /dev/shm
tmpfs           232608    519  232089    1% /run
tmpfs           232608     17  232591    1% /sys/fs/cgroup
/dev/vda1      3276800 476211 2800589   15% /
tmpfs           232608      8  232600    1% /run/user/0

查看每个 inode 节点的大小,可以用如下命令:

$ dumpe2fs -h /dev/vda1 | grep "Inode size"
dumpe2fs 1.45.6 (20-Mar-2020)
Inode size:	          256

由于每个文件都必须有一个 inode,因此有可能发生 inode 已经用光,但是硬盘还未存满的情况。这时,就无法在硬盘上创建新文件。

inode 号码

每个 inode 都有一个号码,操作系统用 inode 号码来识别不同的文件。

这里值得重复一遍,Unix/Linux 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,而使用 inode 号码来识别文件。对于系统来说,文件名只是 inode 号码便于识别的别称或者绰号。

表面上,用户通过文件名,打开文件。实际上,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:首先,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 inode 号码;其次,通过 inode 号码,获取 inode 信息;最后,根据 inode 信息,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 block,读出数据。

使用 ls -i 命令,可以看到文件名对应的 inode 号码:

$ ls -i config.development.json 
1181962 config.development.json

目录文件

Unix/Linux 系统中,目录(directory)也是一种文件。打开目录,实际上就是打开目录文件。

目录文件的结构非常简单,就是一系列目录项(dirent)的列表。每个目录项,由两部分组成:所包含文件的文件名,以及该文件名对应的 inode 号码。

ls 命令只列出目录文件中的所有文件名:

$ ls /etc/nginx/
conf.d  fastcgi_params  mime.types  modules  nginx.conf  scgi_params  theme  uwsgi_params

ls -i 命令列出整个目录文件,即文件名和 inode 号码:

$ ls -i /etc/nginx/
 655806 conf.d   655877 fastcgi_params   663157 mime.types   655878 modules   655880 nginx.conf   655881 scgi_params  1331850 theme   655882 uwsgi_params

如果要查看文件的详细信息,就必须根据 inode 号码,访问 inode 节点,读取信息。

ls -l 命令列出文件的详细信息。

$ ls -l /etc/nginx/
total 32
drwxr-xr-x 2 root root 4096 May 24 23:35 conf.d
-rw-r--r-- 1 root root 1007 May 24 23:35 fastcgi_params
-rw-r--r-- 1 root root 5349 May 24 23:35 mime.types
lrwxrwxrwx 1 root root   29 May 24 23:35 modules -> ../../usr/lib64/nginx/modules
-rw-r--r-- 1 root root  648 May 24 23:33 nginx.conf
-rw-r--r-- 1 root root  636 May 24 23:35 scgi_params
drwxr-xr-x 2 root root 4096 Mar 11 09:57 theme
-rw-r--r-- 1 root root  664 May 24 23:35 uwsgi_params

理解了上面这些知识,就能理解目录的权限。目录文件的读权限(r)和写权限(w),都是针对目录文件本身。由于目录文件内只有文件名和 inode 号码,所以如果只有读权限,只能获取文件名,无法获取其他信息,因为其他信息都储存在 inode 节点中,而读取 inode 节点内的信息需要目录文件的执行权限(x)。

硬链接

一般情况下,文件名和 inode 号码是”一一对应”关系,每个 inode 号码对应一个文件名。但是,Unix/Linux 系统允许,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 inode 号码。

这意味着,可以用不同的文件名访问同样的内容;对文件内容进行修改,会影响到所有文件名;但是,删除一个文件名,不影响另一个文件名的访问。这种情况就被称为”硬链接”(hard link)。

ln 命令可以创建硬链接:ln 源文件 目标文件

$ ls -li
total 4
1436 -rw-r--r-- 1 root root 6 Jun 16 14:40 test1.txt
$ ln test1.txt test2.txt
$ ls -li
total 8
1436 -rw-r--r-- 2 root root 6 Jun 16 14:40 test1.txt
1436 -rw-r--r-- 2 root root 6 Jun 16 14:40 test2.txt

运行上面这条命令以后,源文件与目标文件的 inode 号码相同,都指向同一个 inode。inode 信息中有一项叫做”链接数”,记录指向该 inode 的文件名总数,这时就会增加1。

反过来,删除一个文件名,就会使得 inode 节点中的”链接数”减1。当这个值减到0,表明没有文件名指向这个 inode,系统就会回收这个 inode 号码,以及其所对应 block 区域。

这里顺便说一下目录文件的”链接数”。创建目录时,默认会生成两个目录项:”.”和”..”。前者的 inode 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 inode 号码,等同于当前目录的”硬链接”;后者的 inode 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父目录的 inode 号码,等同于父目录的”硬链接”。所以,任何一个目录的”硬链接”总数,总是等于2加上它的子目录总数(含隐藏目录)。

软链接

除了硬链接以外,还有一种特殊情况。

文件 A 和文件 B 的 inode 号码虽然不一样,但是文件 A 的内容是文件 B 的路径。读取文件 A 时,系统会自动将访问者导向文件 B。因此,无论打开哪一个文件,最终读取的都是文件 B。这时,文件 A 就称为文件 B 的”软链接”(soft link)或者”符号链接”(symbolic link)。

这意味着,文件 A 依赖于文件 B 而存在,如果删除了文件 B,打开文件 A 就会报错:”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”。这是软链接与硬链接最大的不同:文件 A 指向文件 B 的文件名,而不是文件 B 的 inode 号码,文件 B 的 inode “链接数”不会因此发生变化。

ln -s 命令可以创建软链接:ln -s 源文文件或目录 目标文件或目录

$ ls -li
total 4
1436 -rw-r--r-- 1 root root 3 Jun 16 14:50 t1.txt
$ ln -s t1.txt t2.txt 
$ ls -li
total 4
1436 -rw-r--r-- 1 root root 3 Jun 16 14:50 t1.txt
1451 lrwxrwxrwx 1 root root 6 Jun 16 14:50 t2.txt -> t1.txt

inode 的特殊作用

由于 inode 号码与文件名分离,这种机制导致了一些 Unix/Linux 系统特有的现象。

  • 有时,文件名包含特殊字符,无法正常删除。这时,直接删除 inode 节点,就能起到删除文件的作用。

  • 移动文件或重命名文件,只是改变文件名,不影响 inode 号码。

  • 打开一个文件以后,系统就以 inode 号码来识别这个文件,不再考虑文件名。因此,通常来说,系统无法从 inode 号码得知文件名。

第3点使得软件更新变得简单,可以在不关闭软件的情况下进行更新,不需要重启。因为系统通过 inode 号码,识别运行中的文件,不通过文件名。更新的时候,新版文件以同样的文件名,生成一个新的inode,不会影响到运行中的文件。等到下一次运行这个软件的时候,文件名就自动指向新版文件,旧版文件的 inode 则被回收。

实际问题

在一台配置较低的 Linux 服务器(内存、硬盘比较小)的 /data 分区内创建文件时,系统提示磁盘空间不足,用 df -h 命令查看了一下磁盘使用情况,发现 /data 分区只使用了66%,还有12G 的剩余空间,按理说不会出现这种问题。 后来用 df -i 查看了一下 /data 分区的索引节点(inode),发现已经用满(IUsed=100%),导致系统无法创建新目录和文件。

查找原因:/data/cache 目录中存在数量非常多的小字节缓存文件,占用的 Block 不多,但是占用了大量的 inode。

解决方案:

  1. 删除 /data/cache 目录中的部分文件,释放出 /data 分区的一部分 inode。

  2. 用软连接将空闲分区 /opt 中的 newcache 目录连接到 /data/cache,使用 /opt 分区的 inode 来缓解 /data 分区 inode 不足的问题:

    $ ln -s /opt/newcache /data/cache